工作动态

银川市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 发展先行区存在的问题分析

来源:银川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06.24

2024是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4周年。按照自治区先行区建设各项决策部署,银川市主动扛牢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首府责任,着力在河段堤防安全标准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环境污染防治率先区、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区、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建设上先行先试、作出表率。4年来,银川市在先行区建设中取得了积极,但对标先行区建设要求,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和突出问题

、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原因剖析

(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与构筑新质生产力面临双重压力。

一是产业综合实力总量不优。虽然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9年的3.4:43.7:52.9调整为2023年的3.7:48.5:47.8,但相比其他沿黄省会城市(首府)而言,产业综合实力不强,总量仍显不足。二是科技创新支撑作用不强。科技创新平台支撑产业、服务产业能力不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待强化。研发经费(R&D)占GDP比重为1.85%,比国家平均水平低0.7个百分点。三是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市场需求不足、市场信心不振的态势仍未得到根本性扭转,房地产业、建筑业等行业低位运行趋势仍将持续。消费增长动力不足,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难度持续加大。

原因剖析,产业方面:一是产业综合效益偏低,园区亩均产出强度170万元,税收强度3.8万元,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银川市“三新”产业产值虽然连续两年增速超过45%,但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仅占全市工业增加值16.3%。二是受房地产投资下滑等因素影响,事关长远发展和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偏少,重大项目储备接续乏力,支撑不够有力。科技创新方面:一是2022年、2023年全市研发经费(R&D)占GDP比重分别为2.01%1.85%,位列全区第一,但从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来看,滞后于规划目标(达到2.5%以上),比国家平均水平低0.7个百分点。二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银川市仅有自治区瞪羚企业19家、科技“小巨人”企业79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带动创新效应成效不明显。三是科研人才严重短缺,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仅为全国水平的38%,科技机构从业人员中R&D人员比例不足40%,研发人员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60%。

(二)产业结构调整资源供给面临双重矛盾。

用水用能效率与社会经济发展匹配度不高。一是用水效率较低,供需矛盾突出。银川市多年年平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844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属严重缺水城市,生态和产业用水指标无法满足现有需求。二是节能降耗下降空间趋窄。银川市(不含宁东)能耗强度为全区最低,下降空间趋窄,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持续降低能耗的难度加大。

原因剖析用水方面:一是全市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覆盖面不足,农业用水较为粗放,2023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61,低于全区0.579及全国0.572的平均水平。二大多数中小企业受资金不足、设备更新换代成本高等因素限制,节水改造积极性不足,全市节水型企业创建总量不多。用能方面:银川2022年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为0.44吨标煤/万元和1.68吨标煤/万元,远低于自治区单位GDP能耗(1.97吨标煤/万元)和工业增加值能耗(6.15吨标煤/万元)。能耗下降空间十分有限,无法满足后续重大项目落地建设需求。

(三)打造高颜值品质之城与生态环境保护面临双重挑战。

一是空气质量改善压力大。银川市降水少、夏秋季气温高、紫外线光照强,在气象条件不利的情况下,臭氧污染防治管控难度加大。二是水环境质量改善面临高位维稳压力。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依然突出,传统高密度水产养殖所产生的尾水排放等问题,对排水沟水质持续稳定达标造成一定影响。三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低效运行。全市共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58座,其中11座位于镇区,47座位于乡村。因县(市)区在项目设计阶段对常住人口摸排不准确,对搬迁村、空心村情况预判不足,建成后人口远少于预估人口数,导致污水处理设施设计处置规模过大,设施长期低效运行。

原因剖析一是生态系统脆弱。银川市生态系统脆弱的市情还没有根本改变,生态治理能力和水平还不高,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还有待进一步压实压紧,空气质量稳中向好基础还不稳固,极易受沙尘、高温等因素影响。二是环境污染治理面大,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在源头防治、节能减碳、监测溯源、修复治理等领域重大重点项目储备不够项目谋划还不够精细。  

二、对策建议

(一)抓政策配套,进一步健全长效机制。一是出台一批制度文件。加快出台《银川市水资源配置规划》《银川市园区深化改革的补充意见》等。二是深化六权改革。积极争取碳普惠试点,建设多元化碳普惠机制;出台激发排污权二级市场活力的政策,确保交易数、交易金额继续走在全区前列。

(二)抓产业发展,进一步积蓄经济增长动能。一是推动产业能级提升。充分发挥都五基地工作专班和重点产业链链长作用,持续强化三都五基地建设,加快发展两地五中心,力争2024年底数字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元。二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深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扎实推进绿电园区试点和闽宁绿电小镇建设加快推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

)抓环境治理进一步筑牢生态红线一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四尘同治,坚持五水共治,统筹六废联治,确保各项指标完成自治区下达目标二是打好生态修复突破战。一体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治理,办好2024年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年会和第三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主题宣传实践月活动争创国家森林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三是打好“四水四定”主动战。全面纵深建设四水四定示范市,高质高效完成40项指标任务。

(四)抓文旅融合,进一步讲好“黄河银川故事”。一是科学规划黄河沿线旅游线路。打造黄河文化探秘游、长城观光体验游大美湿地生态游大主题旅游线路产品,并深化与贺兰山东麓、银川主城区游线联动发展二是精心策划举办文旅活动。举办中国银川黄河文化旅游节、黄河音乐节、黄河非遗文创展等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办好当代美术馆、国际版画基地系列精品艺术展,创作推出《山河人家》等主题艺术精品,讲好黄河化故事,传播新时代银川声音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