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重大国家战略。银川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先行区建设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强首府战略,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颜值生态,先行区示范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39.53亿元,人均GDP突破10万元,经济首位度达53.4%、跃升全国省会(首府)城市第一。城镇化率达83.35%,城乡收入比缩小至2.2:1。“三新”产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万元GDP、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39%、28.4%,黄河银川段成为全国美丽河湖典范。荣获中国十大大美之城、中国投资热点城市等殊荣,在2024年度自治区建设先行区考核中位列第一。
存在问题。对标对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和先行区建设要求,银川市与沿黄流域其他城市发展质效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一是高质量发展水平偏低。2024年文旅消费人均花费901元,在沿黄九市中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兰州)。产业资源依赖型特征明显,转型压力大;创新驱动不足,R&D经费和人员投入强度偏低。二是水资源利用效率待提升。2024年万元GDP用水量为73.01m³,远高于沿黄流域平均水平(38.3m³)。农业用水低效,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557m³)是全区、全国水平的1.17倍、1.6倍。节水型工业园区创建数量不多,节水技术普及率低。三是生态保护力度需加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连续2年未完成自治区任务,PM2.5平均浓度(36μg/m³)距自治区(30.5μg/m³)和“十四五”目标(30μg/m³)差距较大;单位GDP能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等指标落后于郑州、西安等沿黄城市。四是黄河文化传承影响力弱。黄河文化资源分散,遗产保护碎片化,展示利用水平低,传播渠道有限且缺乏创新意识,国际影响力不足。文化产业融合度低、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约3%,处于黄河流域城市第三梯队。
建设机遇。展望 “十五五”,银川市推进先行区示范市迎来重大机遇。一是国家战略为银川带来多维发展机遇。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使银川在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等领域获得更多中央财政支持;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助力探索排污权、水权交易等市场化补偿方式,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收益良性互动;“东数西算”国家布局推动银川市数字经济与清洁能源产业融合,打造新增长极。二是自治区“强首府” 战略明确将银川市建成西北重要中心城市,在产业、基建、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黄河 “几字弯” 生态经济区建设强化了银川与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联动,共同探索 “绿电+氢能+新材料” 等绿色产业链融合模式。三是银川市自身基础优势强劲,“四新” 产业聚链成群,“三都五基地” 建设势头良好,经济稳中有进;数字城市指数跻身全国50强,数字经济和氢能产业成新引擎;获评创新驱动示范市等多项国字号荣誉,获批数十项国家级试点,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建设积蓄强劲动能。
对策建议。深入分析建设先行区示范市存在的问题短板、面临的机遇挑战,需从以下方面重点突破。
一是践行“两山”理论,坚决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加快国土绿化三年(2024-2026)行动计划,强化黄河两岸滩地及防护林建设,实施黄河银川段河滩地生态修复、鸣翠湖国家重要湿地修复等项目,将七子连湖等打造为自治区幸福河湖。落实《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计划(2021—2035年)》,加快建设黄河上游风沙区(宁夏中北部)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项目,确保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动态清零。深入开展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等综合治理,持续开展县城黑臭水体治理,实现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深化 “无废城市” 和再生资源回收试点建设,到2030年建成“无废小区”“无废乡村”等“无废细胞”230个。
二是落实“四水四定”,推动水资源保护利用实现突破。开展2026—2030年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确保城市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匹配。实施用水总量和强度 “双控”,强化水资源论证与取水许可管理。用好用活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机遇,加快建材、污水处理厂等高耗水行业设备节水改造。深化海绵城市建设,改造老旧管网,建设海绵型公共空间。落实《银川市水资源配置规划(2023-2030)》,统筹黄河水、地下水及非常规水资源。实施三区两县“互联网+城乡供水”工程,全面提升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将再生水、矿井水、雨洪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加快第七污水处理厂片区生态再生水利用等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再生水处理设施。
三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激活经济转型创新发展新动能。推动六盘山、贺兰山实验室、银川(深圳)新质生产力科创中心等载体实现科技成果产出,建设 “高端装备智能制造” 等中试基地。深化“十万大学生留银川”专项行动,到2030年创新主体数量实现翻番,人才资源总量突破75万人次。实施粮食安全保障提升行动,力争2030年全市符合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增强 “妙选银川” 区域品牌影响力。以建设西北宜居宜业区域中心城市为导向,提升首府经济引领度和要素集聚度,拓展商贸物流、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医疗健康、总部会展功能,建设西北地区重要的消费集聚区。
四是守牢安全底线,织密黄河长久安澜保护网。完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定期清淤疏浚河道,缓解银川段 “悬河” 压力。编制《银川市城市防洪规划》《河东地区防洪规划》,整治薄弱堤岸与隐患河段。升级综合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推动地质、地震、气象等领域监测设备更新。搭建银川黄河智慧管理云平台,加快 “智慧黄河” 建设。
五是强化协调联动,构建黄河流域开放合作新格局。深度融入 “一带一路”,提升银川综合保税区能级,拓展中欧班列(银川)线路。加快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支持企业面向中东布局海外仓、构建国际寄递网络。推进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争取 “世界葡萄酒之都” 称号。用好 “中国投资热点城市” 品牌,参与国家级经贸活动,承接高质量产业转移,引导外向型项目向综保区集聚。深化国际友城合作,力争到2030年开辟5对。推动 “东中部研发+西部转化”,每年实施10个以上东西部科技合作项目。
六是强化保护与传承,打造黄河文化繁荣发展新矩阵。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及黄河流域文化资源普查,摸清历史街区、传统村落等遗产底数,建立黄河文化遗产资源库。加强唐徕渠古灌渠、水洞沟遗址、贺兰山岩画等保护修复,实施濒危遗产抢救性保护。加快推进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银川段)建设,实施地圈烽火台修缮等项目,建成宁夏长城非遗展览馆。推进黄河国家旅游度假区等项目,串联黄沙古渡、贺兰山岩画等景点,培育 “黄河文化+研学” 等新业态。
七是全面深化改革,打造黄河流域创新引领示范区。与左旗、鄂托克前旗等在联合治理跨界水体、大气污染及固废危废、全流域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与快速响应机制上开展深入合作。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及工业用地供应体系。完善农业水价改革机制及用水权交易制度。引导排污权交易,实行污染物减量替代。推进用能权改革,实现“十五五”能耗“双控”目标。健全碳排放交易体系,支持重点行业参与全国交易。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