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发展改革委作为加快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推动者和践行者,以“双碳”工作为引领,在统筹兼顾高质量发展、高颜值生态和高水平保护方面久久为功,强化履职担当,精准下好政策创新、标杆打造、要素保障“先手棋”,助推全市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一、下好政策创新“先手棋”
制定了《银川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十四五”节能降耗与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银川市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实施方案》《银川市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评价核心指标体系》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重点任务、绿色指标和实施路径,系统构建了支撑全市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制度框架;出台碳达峰、“产业强市”“三都五基地”“两地五中心”实施方案等配套政策,从试点建设、集群发展、财税支持等方面支持产业绿色转型;在沿黄城市率先开展“四水四定”专题研究,与清华大学-宁夏银川水联网数字治水联合研究院合作开展银川市宏观经济水资源多目标优化模型及“四水四定”分析研究,为沿黄城市提供了“银川做法”。
二、下好标杆打造“先手棋”
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成功创建全区唯一全域“碳达峰”试点城市,稳妥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统筹46.5万吨标准煤能耗指标用于市场化交易,与宁夏大学合作成立银川市“双碳”研究中心。截至2023年底(2024年数据尚未公布),全市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1%,超额完成进度目标3个百分点,能耗水平位居全区第一,绿色转型动能持续增强。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围绕“源网荷储”一体化目标,以国家大型光伏基地、绿电园区、产业协同等模式为支撑,重点推进宁国运绿电园区、国能灵绍直流大基地等项目,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新型电力系统,全力打造能源转型示范基地。西北首个闽宁“绿电小镇”已具备24小时绿电供应能力,银川经开区、高新区、苏银产业园被列入自治区“绿电园区”试点。光伏、风电项目装机容量占全区清洁能源装机规模的26.1%,占全市总装机容量的37.41%;2024年新能源发电量合计149.9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6%。
三、下好要素保障“先手棋”
牢牢树立“产业为要、项目为王”鲜明导向,强化资源要素统筹与机制创新保障,为绿色转型提供全链条支撑。2024年,塞迈科特种石墨、华电风光一体化等211个项目建成投产,629个自治区重大项目、19个自治区重点项目和50个市级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分别达到113%、104%和86%,均高于2023年水平;2024年“四争”到位资金253亿元,增长11.9%。其中,争取“两重”建设超长期特别国债10.3亿元,占全区的27.5%;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4.2亿元,占全区的28.5%;争取“两新”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12.42亿元,占全区的36.7%,均位居全区第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