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银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
发表时间:2024-06-03   来源:银川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银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十四五时期我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规定,银川市发改委会同各有关方面对《纲要》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形成了《银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先后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议研究通过,《评估报告》系统梳理了《纲要》实施来主要目标指标、重大战略任务、重大工程项目等进展情况,深入分析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纲要》实施的主要举措。

一、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总体进展情况

十四五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目标,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高水平安全高质量发展,勇担强首府使命,奋力推进创新发展、生态建设、基层治理、城乡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个示范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总体平稳、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纲要》实施进展顺利,总体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为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主要目标指标进展情况

《纲要》提出的31项主要指标总体进展顺利,30项指标达到或好于预期(其中好于预期8项),研发经费占GDP比重1项指标滞后于时序进度。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4项指标,因国家政策调整或统计口径变化进行了调整更新。11项约束性指标达到或好于预期。

经济发展进中向好。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十四五前三年年均增长5.8%,其中:2021年同比增长6.3%2022年同比增长4.0%2023年同比增长7.2%,分别高于全国、全区2.00.6个百分点,居全区第一位。考虑经济恢复因素,基本达到年均增长6%”的规划目标。固定资产投资十四五前三年年均增长2.9%,其中:2021年同比下降3.6%2022年同比增长3.7%2023年同比增长8.5%,分别高于全国、全区5.53.0个百分点,居全区第一位,达到7年来最好成绩。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十四五前三年年均增长11.4%,其中:2021年同比增长8.9%2022年同口径增长8.2%(扣除留抵退税因素);2023年同比增长17.1%,高于全区7.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十四五前三年年均增长1.5%,其中:2021年同比增长2.3%2022年同比增长0.4%2023年同比增长1.9%,高于全区0.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前半程平均增长5.8%2023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2.84%

科技创新纵深推进。2021年和2022年,研发经费占GDP比重分别为2.01%1.85%。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020年的1.3件提升到2022年的3.47件,是全区水平的1.8倍,2023年上半年为3.6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6.7%提升至7.9%

民生事业全面进步。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十四五前三年年均增速6.8%,由202034870元增长至202340796元,达到年均增长6%”的规划目标。城镇调查失业率两年分别为4.34%4.4%,分别低于自治区1.061.2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09年,高于自治区同期水平(11年)。按照第七次人口普查计算,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两年分别达到3.93人和4.02人,高于全国、自治区平均水平。2022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为92.5%,两年累计提升1.6个百分点。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7岁,高于自治区同期水平。20235G网络用户普及率达到71%2023年全市高频事项网办、掌办率达到85.5%65.5%

生态底色更加靓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升至9.3%,两年累计提升1.9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不含宁东)2021年下降3.0%2022年上升5.0%,依规扣除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消费,两年累计下降9.8%。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两年分别降低2.98%3%。两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分别达到84.1%83.8%,优于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2023年单位GDP用水量较2020年累计下降31.35个百分点;全市PM2.5平均浓度优于国家和自治区考核目标。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类水体比例均达到100%,好于达到或优于类水体比例80%”的规划目标。在国土三调数据更新后,2022年森林覆盖率为10.23%、湿地保护率为24.7%。水土保持率由2020年的70%提升至2022年的80.3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20年的17.16平方米提升至2022年的18.43平方米。

动力活力加速释放。营商环境综合便利度连续五年位列全区第一。国际国内通航点达到96个,累计增长25个。十四五前三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49.3%,增速分别为110%24.3%13.9%,好于年均增长10%”的规划目标。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61.3%,增速分别为35%12%137%

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均完成自治区下达银川市粮食种植面积任务,并根据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收回河滩地约18.97万亩,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121万亩左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分别为70.47万吨、68.24万吨、69.07万吨达到“69万吨的规划目标。2021—2023年,规上能源企业煤炭、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等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均达到0.4亿吨标准煤。

(二)主要任务进展情况

十四五以来,紧紧围绕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目标,大力实施强首府战略,坚持安全为先、平稳为基、产业为要、项目为王、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突出抓好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工作,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1.聚力推进先行区示范市建设,更趋向好的发展态势持续强化

制度体系全面构建。率先在沿黄城市开展四水四定专题研究,出台四水四定实施方案,科学编制《银川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及水资源保护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实施方案,出台支持先行区示范市建设的财政、改革、生态损害赔偿、民主监督、评价核心指标体系等政策文件,有效搭建四梁八柱。坚决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实施49个项目、总投资140亿元,黄河银川段防洪二期、贺兰山东麓防洪治理等工程顺利实施,黄河流域挖湖造景、生态环境警示片、黄河公园等55个问题,已完成整改51个。

重点任务扎实推进。多项指标领跑全区,全市首位度稳定在50%以上。科技创新、信息基础设施水平、供应链创新等指标位居西北前列。连续举办两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主题宣传实践月活动,召开黄河流域(银川)双碳创新高峰论坛。完成银川都市圈西线供水项目,改写了全国省会(首府)城市中唯一采用地下水供水的历史,实现全国园区水效领跑者的突破,2023年,全市万元GDP水耗降低9.7%。全力推进六权改革,西夏热电在全国碳市场完成全区首笔大宗碳配额交易,西夏嘉酿、恒康科技两家公司完成全区排污权二级市场交易第一单,排污权交易数量位列全区第一,灵武市探索建立政府回购兜底机制推动林业规模化发展上榜中国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名单,在先行区示范市建设上展现了银川作为。

2.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更具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

三新产业增势强劲。聚焦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大力发展三新产业,围绕三都五基地建设,建立产业发展链长制,成功引进中环、蓝思、晶盛等头部企业,落地建设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效应强、投资规模大的好项目,推动全球单体最大的50GW太阳能单晶硅、3500吨工业蓝宝石等项目建成投产,隆基硅、中环等8家企业成为银川市链主企业,天通银厦等3家企业成为自治区首批链主企业,蓝宝石、半导体、新能源等产业形成了集群化、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区域优势和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202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1.6%2021—2023三新产业连续3年保持45%以上的高速增长。工业增加值增速迈入全国第一方阵,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高达65%

特色农业提质增效。世界葡萄酒之都加快建设,全市酿酒葡萄种植基地总面积27万亩,建成投产酒庄72个,产业综合产值达到300亿元。奶牛养殖规模化率达98%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单产水平和乳品品质跻身全国乃至世界第一梯队,全市奶牛存栏量占全区34.57%,生鲜乳产量占全区35.41%,银川市成为全国奶业优质安全发展的核心区和优质高端乳制品重要原料基地。2023年,全市奶牛存栏31.79万头,同比增长13.7%,生鲜乳产量152.48万吨,同比增长28.6%。肉牛良种化率90%以上,13家养殖场获评国家级动物疫病净化场和农业农村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灵武市滩羊产业被列为国家级产业集群项目。挂牌成立首个字号枸杞研究院,枸杞种植面积1.29万亩,实现枸杞产业综合产值131.6亿元。贺兰红葡萄酒、百瑞源枸杞入选杭州亚运会官方指定产品。

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先后创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5个、自治区级商业街区3条、夜间经济示范区5个,怀远观光夜市、建发阅彩城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累计争取国家、自治区各类物流扶持资金近4亿元,初步形成了以银川国际公铁物流园、铁路南站货场为主的公铁多式联运物流。获评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全国首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入选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建设名单。贺兰县成功创建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怀远街区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灵州古城金秋乡愁休闲游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4199.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76.9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4.61%1.8倍。

数字经济提速赋能。抢抓东数西算机遇,着力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成功创建国家千兆城市,获评西北首个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在全区率先建成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建成自治区级智能工厂及数字化车间47家、自治区级工业互联网建设和应用试点示范项目72个,2个项目入选全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推动全市500余家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62.3%、关键工序数控化率63.6%。国家互联网新型根服务器项目落地建设,获批自治区数字经济示范园5个,建成数字经济示范应用场景(大数据与软件产业发展项目)20个。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产业快速发展。全市数字经济总量占GDP的比重达到37%以上。

3.加快完善创新体系,更高质量的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创新平台建设加力推进。制定《银川市创新发展示范引领三年行动方案》,出台进一步支持企业科技创新“10政策措施,设立揭榜挂帅”“滚动支持9个专项,形成覆盖创新全链条的四全政策体系,创新资源高效一体化配置机制基本形成。组建自治区级创新联合体10个、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个。十四五以来,累计登记自治区科技成果1829项、技术合同成交额65.99亿元,登记数量和成交额分别占全区68.27%以上、65.91%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占全区60%以上。获评中西部地区唯一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

创新主体培育加力推进。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7家,自治区瞪羚企业19家,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79家,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1087家,各类科技型企业数量占全区比例高达40%以上。构建科技型企业梯次孵化培育体系,大力实施规上企业三提升专项行动,高效单晶硅电池量产化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银利电气特种变压器应用于天宫一号空间实验站和神舟系列飞船,天通银厦720公斤级蓝宝石晶体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行业领先,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稳步提高。

创新人才引育加力推进。累计培育区、市科技领军人才109名,科技创新团队167个,聘任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的45名顶尖智库专家,近三年新引进高层次及急需紧缺人才1万余人,人才资源总量超过50万。获评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城市。

创新生态升级加力推进。市本级财政直接用于科研项目的资金年均增长10%以上,累计发放宁科贷”154家(次)、放款4.23亿元。举办全市科技创新大会,贺兰山实验室、六盘山实验室等高等级创新平台加快落地,广东、上海等4个飞地研发中心相继成立。

4.充分挖掘需求潜能,更加有效的经济增长动能不断蓄积

融入双循环体系步伐加快。全面融入全国产业物流网,与西安成功入围2023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国际卡车班列累计发运3180辆,着力打造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和货运集散中心。建成国际邮件、国际快件、跨境电商海关综合监管中心,搭建跨境电商进出口申报服务及新零售系统,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高质量举办跨境电商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中俄蒙大宗商品跨境交易平台建成投运。

消费升级成效凸显。大力实施消费需求促进年活动,组织开展各类促销活动。打造形成20个一站式、多业态、体验式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社区样板,居民综合满意度达到93%。打造怀远夜市、鼓楼尚街、阅彩城、枫林湾小镇、敬德街夜市等一批地标性夜间经济、周末经济集聚区。银川欢乐购物季系列活动被商务部列为全国内贸流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消费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并在全国推广。

有效投资持续扩大。深入落实市级领导包抓、千人包千企、协同招商等机制,大力实施项目建设提速行动,扎实开展五比活动,十四五前三年累计实施重大项目2177个。2023年,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1.1%,拉动全市投资增速10.8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5%,拉动全市投资增速0.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3.6%,拉动全市投资增速8.0个百分点;社会领域投资中,教育投资同比增长31.9%,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同比增长22.8%。连续两年荣获中国投资热点城市

5.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更为均衡的空间联动格局逐步形成

区域协同全面开展。高质量高标准完成《银川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编制,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形成11项专题研究及文本图集等规划成果。三廊三区功能布局不断完善,全市多中心组团式发展格局逐步优化。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全覆盖,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区域联动发展新机制不断创新,首都带首府新型合作模式不断深化,闽宁合作成为全国示范样板。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创建自治区粮食保供增产绿色转型科技创新综合示范区2个。大力促进葡萄产业、奶产业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灵武市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永宁县获评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证数量居全区首位,蔬菜外销率达70%以上。水产品产量占西北五省总量的13%。加快重点小城镇和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污水处理率、垃圾治理率分别达到92%73.3%98%。润丰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胡家堡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灵武市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灵武市连续11年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贺兰县进入西部百强县。

城市品质全面提升。入选全国第二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率先在全区探索城市更新社会化运营模式。交通疏堵“6+N”工程快速推进,火车站隧道、贺兰山路民族街口改造等项目建成投用,交通疏堵经验做法入选中央主题教育典型案例。银川市先后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示范城市。海绵城市建设位居西北前列,消除市区93%内涝积水区段。入选十大大美之城,为西北地区唯一获评城市。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实现了人才落户零门槛2023年,银川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2.84%

6.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生态治理修复有力有序。认真落实自治区“1+4”系列文件,市委十五届九次全会出台《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三届五次全会部署 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建设美丽银川的实施意见》,以维护黄河流域生态安全为根本,协同抓好治河复滩、治沙固土、治山增绿、治污除患,实施黄河银川段防洪二期、贺兰山东麓防洪治理等工程,试点开展灵武市2.82万亩生态修复,全市核心区防洪标准提高至200年一遇。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化治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主题宣传实践月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首批国际湿地城市成果进一步巩固。

环境污染治理持续发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纵深推进,中央、自治区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有效整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全部完成。积极开展挥发性气体治理和臭氧污染防治。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黄河银川段水质持续保持类进出。入选无废城市创建名单,探索出一批无废城市建设领域典型示范项目在全区推广,危险废物规范化处理利用率100%

绿色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制定《银川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完善碳达峰指标体系,成立双碳研究中心。稳妥推进用能权改革,制定用能权改革方案,统筹十四五新增能耗指标28万吨标准煤用于用能权交易。经开区、苏银产业园绿电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入选全国首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49.3%。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为96.75%90.4%,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超65%。成功创建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示范试点城市。闽宁镇入选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7.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更富活力的经济发展环境优化提升

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六权改革顺利推进,再生水确权交易、排污权抵押贷款等破题推进,率先在全区开展碳普惠体系试点建设。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惠企政策直通车等典型经验被全国推广,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标杆示范城市。召开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暨企业服务环境提升推进大会,依法将每年719日设立为银川企业家日,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三权分置改革稳步推进。完成国有企业重组改革,构建“2+7+2+N”国资运营体系,荣获全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考核五市第一、A级等次。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统筹做好财政预算收支平衡,持续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累计退税减税降费281亿元。扎实推动园区改革,园区对全市经济贡献率达到62%。获评年度活力城市

全方位开放合作取得实效。积极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举办6届中阿博览会、3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及半导体材料产业发展峰会等活动,获批建设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举办宁夏国际友好城市论坛、宁夏国际青年友谊营等活动,先后与13个国外城市正式建立了国际友好城市关系,与10个城市签署缔结了国际友好城市备忘录。成功开通银川天津港一单制铁海联运班列,与东中部地区合作持续加强,银川河东国际机场跨入千万量级行列,国际经贸拓展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8.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更有品质的公共服务保障稳步提标

居民增收迈上新台阶。持续抓好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创新创业和收入分配政策落实等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十四五前三年年均增长6.8%,其中:202136432元,同比增长8.6%202238216元,同比增长4.9%2023年达到40796元,同比增长6.8%2021年,银川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412元、同比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70元、同比增长10.6%2022年,银川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392元、同比增长4.7%,比全国(3.9%)高0.8个百分点,在西北五省(区)省会(首府)城市中与兰州并列第一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49元、同比增长6.5%2023年,银川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893元(全区42395元)、同比增长5.6%(全区增长5.5%,居五市第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59元(全区17772元)、同比增长7.8%(全区增长8.2%,居五市第五)。

就业优先提到新高度。认真落实自治区稳就业13”“保就业18等一揽子政策,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8.14万人。“10+N”就业服务深入开展,举办双互动双巩固春季行动等就业援助,开展十万大学生留银川专项行动,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920场次,提供就业岗位79.06万个。启动建设银川市智慧就业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免申即享经办模式在全区推广,率先落实吸纳高校毕业生一次性扩岗补助直补快办行动,顶格执行助企纾困政策。现有各类创业孵化基地40家,培育创业实体1.6万个,三年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2.2万人,年均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5万人以上。

教育事业迎来新突破。学前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提高到58.36%,普惠率提高到87.6%。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取得实效,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小学六年巩固率达到105.7%,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101.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6.2%以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建立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建设实训基地(实训室)600个。教职工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开展校(园)长岗位能力和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县管校聘改革。实施首都带首府”“双优云桥工程,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提质增效。2023年,全市完成教育基础建设项目23个,完成投资12亿元,增加学位20000个。

医疗健康取得新进展。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显著提高,市疾病预防控制局挂牌成立。全区首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宁夏妇女儿童医院落地运营,西北首家公立耳鼻咽喉头颈专科医院正式运营,建成国家重点专科、优势学科9个,自治区级临床重点专科15个。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为6.4张,医护比11.23。互联网医院准入准营模式向全国推广,在线问诊量1.3亿人次,累计营业额达22亿元。积极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县),市、县级中医医院实现全覆盖。健全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公共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达到100%,建设各类体育运动设施3942处。

社会保障实现新提升。高分通过国家级社会保险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验收,社保标准银川经验在全国推广。被确定为全国个人养老金首批先行城市,社保服务满意率提升至95.1%以上。建立并落实社会救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2023年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3.8亿元,惠及全市困难群众8.8万人次。一老一小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获批第二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0—3岁婴幼儿托育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从1.07提升到4.59个,获批国家安宁疗护试点城市。全力筑牢妇女儿童权益保障,“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荣获全国青少年维权岗荣誉称号。

文化事业增添新成果。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入选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第二批试点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全区率先实现三级全覆盖。顺利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验收。实施银川文化园文化艺术博览中心、银川图书馆新馆、融媒大厦等一大批重大公共文化项目。四送六进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年均开展各类惠民演出3000场次,惠及市民群众200万人次。黄河文化(银川)生态保护区正式设立,率先在全国印发让文物起来实施方案,14个文化项目列入国家项目库。

9.加快推进市域治理,更为安全的社会大局总体和谐稳定

维护国家安全不断强化。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持续强化意识形态责任,织紧织密意识形态防护网,守好意识形态领域阵地。扎实推进政府债务、金融风险防范工作,政府债务规模、风险连续五年实现双下降。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局面持续巩固。

安全生产防线不断筑牢。坚决打好安全生产持久战,认真落实“1+37+8”系列文件,全面开展燃气、危化、矿山、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不断完善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牢食品药品安全防线,成功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全域食品药品安全区。全力打造智慧应急新模式,形成空天地网一体化应急救援格局。

社会安全保障不断推进。平安银川建设深入推进,社会矛盾治理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健全,扫黑除恶工作纵深推进,打造国家枫桥式和自治区、银川市 塞上枫桥公安派出所19个,打造石榴籽警务室28个,雪亮工程实现重点区域、重点行业、交通干道视频监控全覆盖,刑事、盗窃、电诈案件不断下降。被命名为首批全国禁毒示范城市,荣获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确定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法治银川建设不断提速。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统筹推进法治银川、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八五普法深入推进。持续提升依法决策水平,充分发挥政府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在重大行政决策、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实施公共法律服务进百村工程,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执法司法更加严格公正。兴庆区、灵武市分别获评全国和自治区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

基层社会治理不断创新。坚持五治融合,构筑纵向到底、坚强有力的社区党委(党总支)+网格(居民区)党支部+楼栋(院落)党小组三级战斗堡垒。创新推进社区治理,全面推行“15520”网格化治理模式。实施综治中心+雪亮工程,推行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社会治理模式,54个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和网格员实现全覆盖,基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水平有效提升。

(三)重大工程项目进展情况

十四五以来,全市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制定出台银川市三新产业三年倍增计划和稳增长促发展10等一揽子政策,认真落实市级领导包抓、协同招商、滚动项目库等工作机制,扎实开展项目五比活动,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纲要》专栏共有111个打捆项目,合计418个支撑项目。截至目前,418个支撑项目中,建成项目112个、在建项目172个,开工实施率为67.94%暂未实施及取消实施项目134个,占项目总数的32.06%分年度看(包括新增和替换项目),2021年度计划实施项目787个,项目开工率为96%,年度完成投资599亿元;2022年度计划实施项目737个,项目开工率为99%,年度完成投资635.5亿元2023年度计划实施项目653个,项目开工率为96.5%,年度完成投资628亿元一批先行区示范市重大工程项目加快推进,黄河银川段治理、贺兰山生态保护和修复、城乡供水一体化等项目加快实施。一批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布局实施,中环50GW太阳能单晶硅、鑫晶盛3500吨工业蓝宝石、蒙牛乳业全数智化工厂等项目建成投产,宝丰储能电池全产业链、天通银厦蓝宝石晶体加工制造等项目开工建设。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实施,火车站现代客运枢纽等项目建成运行,交通疏堵“6+N”、河东机场四期等项目接续推进。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态环保、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公共服务等领域项目有序实施。因政策调整、企业投资意向变化等因素影响,部分项目取消实施。为充分发挥重点工程项目对规划实施的支撑作用,对取消实施的项目进行替换。

二、面临的发展环境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奋力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建设新局面,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规划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短板和薄弱环节

一是稳增长压力仍然较大。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综合实力不强,三新产业产值虽然连续年大幅增长,但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仅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16.3%,房地产投资回暖缓慢,重大项目储备支撑不够有力。科技创新支撑作用不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待强化,科技投入不足,研发经费(R&D)占GDP比重为1.85%,滞后于国家平均水平。对外开放水平不高,进出口总额偏小。二是民生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尚有不足。居民增收渠道不宽,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十四五”前三年我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8%,低于自治区0.4个百分点。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仍有一些短板和弱项。安全生产领域存在一些隐患,安全生产意识仍需提高,安全防范体系仍需完善。三是要素资源约束趋紧。银川市属于重度缺水型城市,对黄河水资源依赖程度极高,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用水指标较为紧张。四是人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高层次人才短缺匮乏,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高水平的人才发展平台和人才载体还不多

三、推进规划实施的主要措施

十四五后半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区市党委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发展和生态、发展和民生,坚定扛起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首府使命,大力实施五八强首府战略,扎实推进五个示范引领,聚力九九攻坚突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努力推进十四五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作出首府贡献。

一是实施强首府战略,开创先行区示范市建设新局面。坚持把先行区示范市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首要位置,在引领高质量发展上实现新突破。统筹推动黄河堤防安全标准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环境污染防治率先区、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区、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建设走深走实,大力实施强首府战略,加快建设内陆开放枢纽、西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黄河几字弯都市圈中心城市,进一步增强银川首府城市的辐射力、引领力、竞争力、影响力,以首府担当推进先行区示范市高质量建设。

二是实施现代产业提速工程,着力建设产业强市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打造三都五基地”“两地五中心,在抢占新赛道上攻坚突破。着力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千亿级新能源产业、300亿级新食品产业三新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算力产业,着力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加快建设西部信创适配基地,探索打造算力之都。超前谋划布局氢能、储能、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着力扩大有效需求,推进现代服务业扩容提质,大力建设两地五中心,推进建设全国旅游度假目的地、区域创新创业高地及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科技和金融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医疗健康中心、总部会展中心。持续促进有效投资,围绕新型工业化、基础设施补短板、社会民生、城市更新、生态环保、沙漠化综合防治等重点领域,谋划实施一批打基础、补短板、增后劲的优质项目,以大项目引领大投资、支撑大发展。2024年谋划储备项目1063个、年度计划投资1028亿元,项目数量和体量实现双过千。积极实施园区提质发展行动、企业梯度培育行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三是实施创新驱动提级工程,着力建设创新强市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协同推进四创联动、四链融合,在构筑新质生产力上攻坚突破,着力在创新发展上示范引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造就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建立健全企业研发后补助机制,实施规上企业研发强度、研发活动覆盖率和研发机构覆盖面三提升行动。积极争取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科创平台落地,加快建设六盘山(院士)实验室,培强建优高产奶牛繁育研究院等研发机构,推动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平台全覆盖。优化揭榜挂帅”“滚动支持”“定向委托等机制,深入推进科研经费包干制”“评项目+评主体立项机制,依托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品牌,持续深化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加快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硕博人才四个倍增,持续推进十万大学生留银川专项行动,打造西北人才中心。

四是实施生态环境提标工程,着力建设生态强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提高环保水平,在构建新体系上攻坚突破,着力在生态建设上示范引领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落实五水共治,推进四治一禁,统筹六废联治,加快消除重污染天气,巩固臭水沟治理成果,确保土壤环境安全。强化修复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化治理,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抓好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修复、黄河两岸绿化美化、美丽河湖等工程,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严格落实双控目标任务,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深化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做好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打造资源综合利用示范样板。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大力发展光伏光热等清洁能源,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五是实施改革开放提升工程,着力建设开放强市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环境同步发力,推动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在厚植新优势上攻坚突破。加快六权改革步伐,抓好水银行等试点。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化财政金融、医疗卫生、综合执法等领域改革。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市,出台营商环境6.0政策,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深化对外开放合作,以全国性综合性交通枢纽建设为抓手,主动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用好中阿博览会、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综保区等对外开放平台载体,大力发展临空经济、枢纽经济、会展经济,支持银川综合保税区、经开区、公铁物流园等园区发展外向型经济。

六是实施城乡发展提质工程,着力建设品质强市坚持产城人文景融合发展,打造居住在银川品牌,在厚植新底座上攻坚突破,着力在城乡融合上示范引领。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提升城市品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科学编制好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科学规划建设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试点推进完整社区、未来社区建设,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实施市政基础设施更新、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加快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数字化场景应用。统筹用好乡村资源优势,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接二连三,着力打造一批产业强镇、产业强村。加快补齐水电路气讯等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做强县城经济,找准一县一业方向,发展富民增收特色产业,开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七是实施民生事业提优工程,着力建设医教强市持以人为本,加快建设医教强市,在增进新福祉上攻坚突破,让群众有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落实落细各类扶企惠企政策,多管齐下扩大就业岗位供给、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落实重点群体就业。继续办好民生十心实事,抓好交通疏堵、清洁取暖、功能完善等工程。做实做细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民生工作,增加教育、医疗优质资源供给,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进医疗卫生应急重点城市建设。高质量提升青年发展型城市,聚焦青年发展急难愁盼问题,构建青年发展政策体系,营造城市友好青年有为发展环境。全力做好低保、特困、优抚等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完善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

八是实施社会治理提能工程,着力建设法治强市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完善治理体系,在拓展新模式上攻坚突破,着力在基层治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示范引领坚决打好安全生产攻坚战,牢牢把握深、准、狠总要求,全面落实防、查、改、教、强、技、制、督、调、究重点任务,持续抓好城镇燃气、矿山危化、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坚决遏制重大事故。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市、县(市)区、乡镇三级应急指挥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统筹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完善粮食供销和收储保障机制,切实保障粮食安全。抓好天然气、电力供应,多措并举保障能源安全。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持续推进全面依法治市,创新数字化治理,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银川。

做好《纲要》实施工作意义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区市党委部署要求,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抓好《纲要》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银川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