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1年4月,我国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已经发展到2728家。目前,在经济格局调整、区域协调发展以及新冠疫情和全球产业链调整的背景下,产业园区发展面临新的变化和竞争。对于地方而言,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有新的发展思路和定位,以及增量和存量关系的调整。
一、当前产业园区发展新趋势
1.在传统制造业生产出现过剩的情况下,继续依靠开新区和招商引资来推动产业园区发展和城市发展的模式将面临人力资源和市场需求的瓶颈。因此,企业发展和布局更需要考虑城市的综合条件,比如基建、技术储备、服务配套能力、营商环境建设等综合因素,实现内生性的增量。
2.在产业链调整和城市化进入新阶段的情况下,国内大部分地区的产业园区面临产业调整和产业选择的问题。因此,更需要把握好产业发展的方向,看清趋势,经得住时间的考验,避免在新的产业选择上出现问题,造成发展的“黑洞”,反噬城市经济发展。新的产业调整,不论是培育新产业,或是承接其他地区的传统产业,都需要提升产业的科技内涵,无论是对于技术需求还是环境需求,过往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这在承接传统产业转移的地区而言,尤为重要。
3.在空间布局上,产业园区建设需要考虑城市更新的模式。一方面,产业调整带来城市空间的释放,另一方面,就各地而言,新区开发的成本已经大大提升,使得产业调整未来更依赖于空间存量的再开发。另外,数字化发展趋势下,产业园区存在虚拟化的趋势,对于空间具有集约化的作用。在存量模式下,产业园区的发展对于地方而言,需要注重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将中心城市的疏解更新和新产业的引入相结合,将产业园区融入城市布局之中,避免产城分离的情况。
4.在产业园区建设和管理上,过去靠招商引资、政策优惠等吸引企业落地,在快速发展阶段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区域融合发展、信息化程度加深,各地政策竞争加剧的情况下,这种模式会越来越难。未来产业园区的管理需要向信息化、平台化和产融结合的方面转型,搭建投资平台、融资平台、教育培训平台,以实现市场要素的集聚,包括资本的集聚,人力资源的集聚,从而带动企业的集聚,并形成产业链的集聚和市场生态的繁荣。
5.就产业园区本身而言,需要向企业化和实体化转变。这意味着产业园区更加向市场化、证券化转型。公募REITS试点政策的出台,也给了产业园区盘活优质基础设施资产,实现证券化的机会。产业园区发展可以从“开发—运营”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转变为“开发-运营-基础设施REITS-开发”的精细化闭环运营发展模式。另外,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产业园区同样可以通过市场化、实体化的方式在其他地区落地,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就地方而言,需要考虑将地方发展目标融入到产业园区发展之中,赋予园区市场化发展的权利,实现资金、土地和企业发展的循环和跨区域的融合发展。
二、对银川市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几点建议
1.优化空间发展布局。修编银川市、县(区)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整体谋划新时代银川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
2.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更加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更加灵活实用的开发运营机制、更加激励竞争的人事管理制度、更加系统集成的政策支持体系。建议试点推行苏银产业园区公司运营化,积极探索推行“党工委(管委会)+”多种形式的灵活管理模式,借鉴苏州工业园区运营模式,通过组建、改组或引进的方式,以点带面,推动其他工业园区组建平台公司,实行公司化管理,逐步完善“专业团队+公共平台+服务超市”的园区产业培育工作机制,提高对优质创新要素的吸附能力,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3.强化科技资源保障。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源,突出科技要素贯彻全产业全过程,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应以园区为单位,一个园区建立一个科创中心,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评价、转移、交易市场化资本化的政策体系,指导和服务园区及园区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支持企业与高效、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等各类新型研发机构。
4.强化人才资源保障。建议进一步放开落户限制,建立以常住人口登记户口制度。规范银川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完善人才流动政策体系和交流合作机制,以市场化手段集聚高精尖缺人才。园区建立人才服务中心,围绕企业用工开展人才引进和培训服务,完善技术工人评价选拔制度。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