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石嘴山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2014年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成立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和石嘴山市所辖行政区域,包括银川市的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贺兰县、永宁县、灵武市和石嘴山市的大武口区、惠农区、平罗县。
示范区建设以来,在国家和自治区一系列产业政策的支持下,两地立足实际,深化区域合作,将承接产业转移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起来,统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创新能力提升、营商环境优化、保障改善民生,聚集生产要素、激发创新活力、健全开放平台、夯实承载载体、创新承接方式、强化服务支撑,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20年,两地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964.37亿元和541.62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63.91%;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现较大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持续增强。
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示范区建设依托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现有产业基础,推动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紧密结合,苏银产业园、银川-中关村双创园、石嘴山淄山工业园落地建成运营,成功引进隆基股份、杉杉能源等知名重点企业落地园区,累计承接各类产业项目120多个,累计投资超过500亿元,形成了高端(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能源化工等的特色产业集群,银川市和石嘴山市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优化至3.9:42.4:53.7和7:48:45,服务业对经济贡献率逐年大幅提高。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示范区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严格承接产业准入标准,加快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重点加强“散乱污”企业治理和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试点成效显著,生态环境和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制度机制不断完善。银川市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等称号;石嘴山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石嘴山市和宁东化工基地成功认定为国家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承接能力全面提升。示范区位于宁夏北部,是“一带一路”的重点节点城市,是沿黄城市群的核心区域,也是呼包银榆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连接环渤海经济区和西北地区的重要通道。交通条件便利,包兰铁路等干线铁路和京藏高速等高速公路横贯示范区,包银高铁加快建设,银西高铁建成通车,银川步入“高铁时代”,银川河东国际机场跨入千万量级大型机场行列,石嘴山B保和惠农陆路口岸建成运营。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社会治理成效显著,“放管服”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营商环境便利度大幅提升,银川市列为2020年中国营商环境示范引领标杆城市,石嘴山市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示范区建设获国务院通报表扬,示范区逐步打造了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下一步,银川市、石嘴山市将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四项示范任务、五项重点工作、四个重大工程“454”实施路径为主要抓手,有力有序有效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
(一)做好四项示范任务
1.产业优化示范。坚持在承接中调整、在优化中发展,积极引进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产业,探索产业承接发展新机制、新模式,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多元化发展,构建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建设经济繁荣的美丽新宁夏上作出示范引领。
2.开放合作示范。坚定不移的坚持对外开放 ,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创新开放合作机制和共建模式,建立跨区域统筹协调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建设运营模式,共同营造开放包容的合作环境,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引进企业、项目、人才,提高产业承接的全过程服务水平,在建设民族团结的美丽新宁夏上作出示范引领。
3.循环经济示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产业承接发展,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鼓励企业发展循环产业,吸引东中部地区关联企业补缺补链,不断拉长产业链条,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推动示范区向循环型、低碳型发展,为推动自治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支撑,在建设环境优美的美丽新宁夏上作出示范引领。
4.富民强区示范。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找准产业富民与强区的结合点,加强闵宁、浙宁、京银、苏银等区域合作,做好承接产业转移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承接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建设一批新的扶贫产业车间,积极引导富余劳动力和生态移民就近就地就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在建设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上作出示范引领。
(二)推进五项重点工作
1.加强平台建设。着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创新园区发展模式,高水平建设承接产业转移载体,健全完善产业承接平台体系,实现园区产业集聚、资源节约、功能集成。
2.提升承接能力。完善和构建示范区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推进金融、土地、人才等配套服务发展,增强能源保障能力,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坚强保障。
3.推动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以水四定”原则,重点突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贺兰山环境治理,严格执行产业准入生态标准,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加强生态与环境治理保护,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4.深化开放合作。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搭建开放合作平台,推进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在东西部合作、科技支宁、首都带首府、沿黄城市群建设等方面,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区域合作格局,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5.优化营商环境。主动对标国内一流营商环境,拓展“放管服”改革举措,以及银川一体化集成审批和“1230”审批模式,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降低市场运行成本,激发示范区承接活力。
(三)实施四个重大工程
1.强链补链引链工程。围绕自治区九大特色重点产业发展布局和规划,精心选取一批既有发展基础又有发展前景的战略性产业链群,不断延伸扩大产业链条,做优优势产业,做精新兴产业、做强龙头企业,集聚配套产业。
2.精准招商引资工程。坚持变招商为“选”商,变引资为“择”资,突出高新技术招商、产业链招商、平台招商,高质量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引进一批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在示范区落地建设。
3.区域联动发展工程。进一步推动银川和石嘴山高效联动发展,共建共享,共同发力,在产业配套基础设施、产业资源要素供给、资源保护利用、人才队伍建设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4.产城融合提升工程。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为重点方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注重“产业高度聚焦、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产城融合实效,构建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现代产业体系为驱动、以生活性服务业为支撑、多功能复合共生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