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全力推动“碳达峰”“碳中和” 奋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
发表时间:2021-04-12   来源:     

当前,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随着世界各国工业不断发展,大量的化石能源消耗及其他生产活动累计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已经超过了环境容量,造成了不可逆的气候影响,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碳达峰、碳中和基本情况

(一)碳达峰、碳中和概念

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

碳中和也称为净零二氧化碳排放,是指在特定时期内全球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二氧化碳消除量相等(如自然碳汇、碳捕获与封存、地球工程等)。通俗来讲是指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

(二)实现碳中和的历史意义

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对全球生命系统形成威胁。中国“3060”目标的提出,体现了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责任担当,对推动发达国家进一步提高减排力度,对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推动全人类共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按照《巴黎协定》规定,2020年是各缔约方更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通报面向21世纪中叶的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的关键一年。在后新冠肺炎疫情时代,通过全方位低碳转型实现“绿色经济复苏”越来越成为广泛共识。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向其他国家发出了明确的信号,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复苏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是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我国作为“世界工厂”,产业链日渐完善,国产制造加工能力与日俱增,同时碳排放量加速攀升。但我国油气资源相对匮乏,发展低碳经济,重塑能源体系具有重要安全意义。

(三)碳中和现状

1.全世界:为应对气候变化,各国纷纷提出了碳中和愿景目标。2015年,150多个国家领导人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共同签订了《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提出到2100年全球温度升高与工业革命前相比不超过2摄氏度的总目标; 2017年12月,29个国家在“同一个地球”峰会上签署了《碳中和联盟声明》,承诺21世纪中叶实现零碳排放;2018年11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2050年净零排放政策性文件2019年9月,66个国家在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上组成了气候雄心联盟;美国已于今年正式重返《巴黎协定》,并承诺,到2035年通过向可再生能源过渡实现无碳发电2050年让美国实现碳中和……截至2021年1月20日,已有127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碳中和目标,其中,英国、瑞典等六国已将该目标法律化,欧盟、西班牙等6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相关法律草案。

2.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国积极主动履行自己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义务,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任务。2015 年底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期间,我国提出了包括二氧化碳排放 2030 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0%左右等一系列积极宏伟的目标。2020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宣布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并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2021年,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要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1%”的目标。    

3.各省市:2010年8月起,我国先后开展了三个批次的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现共有37个试点省市研究提出了实现碳排放达峰的初步目标,其中提出在2020年和2025年达峰的各有13个省市和12个省市。北京、深圳、广州、武汉、镇江等城市陆续加入了“率先达峰城市联盟”向国际社会公开宣示了峰值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行动。

4.宁夏:为贯彻落实国家“碳中和”战略目标,自治区先后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施方案》《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宁夏回族自治区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中国制造 2025 宁夏行动纲要》《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业对标提升转型发展行动方案》等一系列节能减排降碳政策措施。组织实施了宝丰集团光伏产业综合示范园区、宁东至山东±660千伏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宁东至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梅花井大型现代化矿井、500万吨炼油、50万吨煤制烯烃等项目,2012年被确定为全国首个新能源综合示范区

5.银川市:近年来,银川市先后出台了《银川市低碳城市发展规划(2017—2020年)》、《银川市低碳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关于银川市工业对标提升转型发展行动实施方案》《银川市进一步加强能耗“双控”责任管理,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银川市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实施方案》《银川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方案(2020—2022)》等政策措施。组织实施了灵武电厂二期大型空冷火电项目,银川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及焚烧发电二期机组扩建、银川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基地、绿色交通一体化体系建设项目、隆基光伏年产15GW单晶硅棒和切片项目、汉尧石墨烯改性三元材料及导电浆料、银和大尺寸半导体硅片等项目,银川市已成为世界最大单晶硅材料生产基地。2017年1月,银川市被批准为国家第三批低碳试点城市。    

二、存在问题

银川市经济综合水平在西部10个省会城市中排名靠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处于全国较低水平,工业化和城镇化任务艰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远超过自治区“十三五”期间的控制目标,“十四五”期间对我市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影响较大;我市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形成了 一煤独大的能源消费格局,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约60%,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比重仅为11%;技术层面相关低碳改造技术储备欠缺、运用不足,新型氢能冶炼技术起步较晚等问题突出。

三、银川市实现“碳中和”的措施建议

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个国家/地区的环境质量在无政府环境干预的情况下,会随着经济增长呈现出先恶化后改善的情形,即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根据市发展改革委委托专业机构编制的《银川市碳排放达峰目标及实施路径研究》预测,在低碳情景下,银川市碳排量趋势符合碳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下降趋势明显,经测算,预判我市碳排放将于2028年达峰。

面对国家更加趋于严格的碳排放要求以及逐步完善的碳排放市场交易制度,都要求我市提早谋划,明确碳减排目标重任,科学制定碳排放控制方案,实施“十四五”规划提出的能源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在保证工业化、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走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以“十四五”规划落实为指引,努力争取尽早实现碳达峰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积极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及专项规划,继续出台和完善“碳中和”评价考核、政策激励、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等各项制度及政策措施。研究制定银川市重点行业、重点产品、温室气体排放和能耗限额地方标准,强化标准实施,促进企业低碳减排和能效提升。

二是建立低碳城市发展体制机制。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节能减排减碳、低碳技术研发、碳汇培育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节能量交易、排污权有偿使用交易、移动源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制度创新。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多种形式的生态环境补偿途径,推进建立地区间横向补偿和市场化补偿机制。

三是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积极协助自治区参与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统筹低碳领域建设资金,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生态修复与建设等重点领域给予优先支持。创新投融资政策,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利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相关政策服务低碳发展。积极引导我市企业争取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等绿色资金,降低资金成本。

四是强化目标监督考核。强化银川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职责,将碳排放达峰作为 “十四五”期间的重点任务,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工作协调会议,。定期跟进、评估、分析主要部门、各现(市)区碳强度下降目标、能耗强度下降目标、达峰目标等主要目标的完成情况,对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县区,约谈政府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按规定进行问责,确保实现银川市2028年碳排放达峰目标。

(二)以产业低碳化发展为核心,全力助推经济结构优化

一是推动产业升级。紧紧围绕自治区“九大”重点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葡萄酒酿造、高端装备制造、电子制造等产业。组织实施隆基光伏年产15GW单晶硅棒和15GW切片、鑫晶盛工业蓝宝石晶体制造加工、特种轴承智能生产国家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园等项目,超前布局石墨烯、反渗透膜、大尺寸半导体硅片、铜基新材料等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推动能源化工、食品加工等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技术改造、智能改造、绿色改造,强化能耗综合利用,提升附加值,稀释能耗。组织实施宁夏电投清洁能源智慧供热项目、中节能综合能源系统低成本化园区改造项目示范工程等项目。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型现代农业。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促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副产品、农林剩余物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大力推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和农作制度,积极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畜禽粪便循环利用、稻渔立体生态种养为重点,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和生产经营体系。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加快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开展灌溉施肥制度研究配合测墒灌溉技术,提供水肥一体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三是提升工业企业能效。采取差别电价等措施,严格限制高耗能项目,加快推动高耗能产业企业节能环保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利用先进节能技术、工艺及装备开展技术改造,组织实施赛马水泥电机系统改造、隆基硅氩气回收等一批节能环保改造示范项目。推动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升级,开展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遴选工作,引导企业积极创建自治区、市级节水型企业。

四是加强用能单位管理。探索“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态在传统能源管理上的应用。健全能源计量体系,加强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形势分析和预测预警,建立基本覆盖全市主要用能单位低碳节能智慧管理系统实现对全市主要用能单位能源消费、碳排放情况的实时监控、分析、预警,提高能源管理精细化水平

(三)以非化石能源利用为突破,着力构建绿色生产方式

一是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支持装备企业实施绿色制造和再制造。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生态设计,显著提升产品节能环保低碳水平,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建设绿色工厂,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发展绿色园区,推进工业园区产业耦合,实现近零排放。积极创建自治区级以上绿色园区、绿色工厂。

二是加快关键技术突破。瞄准产业趋势和企业需求,加快技术服务机构引进落地,开展清洁能源并网技术研发;加快研发高转化效率、低成本光伏电池组件产业化技术,探索开发晶体硅光伏组件智能化生产设备提升微风发电、风机再制造、大兆瓦齿轮箱、减速器技术水平,鼓励开展风机检测和互联网+运维服务;加快研发高纯石墨产品技术,重点研制高质量多元金属复合氧化物的前驱体和三元正极材料,积极发展高能量密度的碳硅电池负极材料、高电导率电解液、高标准隔膜材料,突破高比能量动力电池开发与产业化技术。

三是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推动风电、新型电池、储能等业态发展,提高非化石能源研发生产能力。适当发展生物质能源,推进华电灵武30MW燃煤耦合生物质气化发电项目建设,布局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应用示范点,充分利用现有垃圾发电设施。加强氢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开展氢气制备、储运、加氢基础设施、燃料电池汽车等应用示范,加速氢能产业化、规模化和商业化进程,积极引进氢能装备制造、燃料电池集成研发制造企业。

四是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将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纳入园区绩效考核体系,倒逼工业园区加大项目建设、技术研发和政策支持。完善重点工业园区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加大煤矸石、煤渣等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力度,加强废水、废气和余热余压循环再利用。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城镇污泥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银川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推动废弃电器、光伏组件、报废汽车、碳纤维材料等废弃物回收利用。

(四)以低碳城镇化建设为补充,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一是加大建筑节能推广力度。切实提高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节能标准执行率,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节能设计标准的监管,严格落实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确保新建建筑100%符合节能标准。持续开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鼓励企业自主申报绿色建筑评价和运行标识,运用自治区绿色建筑网络统计平台,动态化掌握我市绿色建筑的情况。

二是持续推进绿色出行。大力发展绿色交通体系,全面普及电动公交车。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新能源汽车普及和推广工作。扩大“锂电”和“氢能”燃料电池逐步向大型工程车辆推广应用。结合城市、社区绿道建设,完善步道、自行车道建设,实施道路交叉口路缘石坡道改造,逐步优化城市慢行系统。提升共享型交通运输品质,采用差别化的交通需求管理,引导市民绿色出行。

三是积极创建全国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设施建设,推广使用塑料制品替代产品,鼓励企业建设信息化回收平台,推广“互联网 +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创新资源回收与服务居民生活的经营方式。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创建。

四是积极向自治区争取差异化考核政策。加大沟通协调力度,恳请自治区在分配2021年及“十四五”能耗指标时,充分考虑银川市作为自治区大力发展“九大”重点产业的主阵地,年度经济贡献超过全区50%的实际,在五年及年度“双控”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考核中,继续按照“5+1”模式对银川市和宁东基地实行分别考核。同时配合自治区做好向国家申请对国家级能源化工项目采取“一事一议”差异化考核,以及对新上国家级高耗能项目进行单独碳排放考核等政策的争取工作。

下一步,银川市要以全面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目标,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自治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部署,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严控增量用能准入,深挖存量节能潜力,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尽早实现碳达峰,为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