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银川市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不断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产业集群培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园区整合提升等发展步伐,有力推动了银川经济稳步增长,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64亿元,同比增加3.2%,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过半,撑起全区经济的半壁江山,三次产业增速全面转正,充分展现了全市经济强大的韧性和强劲的恢复能力。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深化、生产成本逐步上升融资信贷约束加大,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形势,银川市产业转型发展面临日渐严峻的挑战。一是县域经济竞争力总体偏弱,2020年各县(市)区GDP首位与末位相差440.85亿元,占全市比重参差不齐。各县区单一产业独大现象仍然存在,产业结构布局仍需优化。二是工业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全市产业结构依然倚重倚能,发展层次偏低、经济结构偏重、能源利用偏煤,产业布局偏散。规模以上工业呈现“重”而不“轻”,小微型企业“多”而不“强”,多数企业处在产业链的前端、价值链的低端、创新链的末端,全市市场活力较弱。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不到10%,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仅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14%左右。三是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培育缓慢,农业的多种功能开发不够,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关键要素支撑力不足,融资难、融资贵、用地难、人才缺等问题未得到彻底解决。四是市场主体的活力动力不足。消费品零售弱于工业品生产。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下降7.1%,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8.7个百分点,需求恢复弱于供给的状况尚未扭转,产销率下降。
下一步,银川市将以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产业链、技术链、供应链和销售链的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为抓手,加快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现代工业体系。一是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努力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基础能力高度化、产业基础结构合理化,产业基础质量巩固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发挥创新在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实施科技创新赋能行动,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推动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整体上升。以产业链引导创新链,以创新链支撑产业链,推动构建产业新体系。围绕重要产业领域发展,整合现有科研院所、企业资源,形成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体系。探索建立和完善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生态环境,创新产学研机构之间的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形成利益共同体。三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生态化发展体系。以绿色发展为主线,推动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构建起绿色现代农业体系、工业体系、服务业体系,全面推行资源节约、循环发展、生产清洁、低碳高效的绿色生产方式。聚焦自治区“九大特色产业”和全市“十大产业”锻长板、补短板,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四是着力推动重点产业高端集聚化发展。做大新材料产业、做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做亮绿色食品产业、做优清洁能源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企业迈向高端发展赋能。五是推动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围绕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积极培育核心竞争力较强且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快推进共享集团、隆基硅业等大型企业集团与全市中小型企业的产业链接,以优势产业为依托,打造全产业链。六是持续加大项目投资和金融支持力度。发挥工业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立足长远谋项目扩投资促发展。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推动民间投资与政府投资、信贷资金等协同联动,拓宽多元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对接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加大对守信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七是以四大改造提升行动促进转型升级。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开展结构改造专项行动、技术改造专项行动、绿色改造专项行动和智能改造专项行动,调新产业结构、调优产能结构、调精产品结构、优化投资结构,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旧动能转化。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