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市委相关约稿要求,我委组织相关处室认真研究,现对我市四季度宏观经济运行需关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汇报如下: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从投资来看:全市1-8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0%,降幅比1-7月份扩大3.8个百分点,比自治区投资增速高0.8个百分点;银川市(不含宁东)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6.3%,降幅比1-7月份扩大3.7个百分点;宁东投资增长17.1%。
按产业来看:1-8月,全市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71.1 %,下拉投资增速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6.2%,拉动投资增速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同比下降28.4%,下拉投资增速19.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为1.3%、38.0%、60.7%。
按主要行业来看:1-8月,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6.2%,拉动投资增速1.8个百分点;全市46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高于全区0.3个百分点;1-8月份,全市限额以上消费品实现零售额198.51亿元,同比下降1.0 %,与1-7月份基本一致;1-8月份,全市实现一般预算收入112.56亿元,同口径增长3.7%,增速较1-7月份回落2.0个百分点;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51.1%,下拉投资增速10.5个百分点;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同比下降23.5%,下拉投资增速7.7个百分点。
二、存在问题
1.高质量发展的意识需进一步提升。一是长期以来我市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投资效益不高,缺乏大项目、好项目支撑,民间投资活力不足,形成了有效投资不足、后续支撑乏力的局面。二是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倚能倚重,65%以上的工业还是原材料工业,传统产业正在经历转型中,阵痛连连;新兴产业刚刚起步,规模不大,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氛围不浓、办法不多。
2.投资增长困难较大。投资结构单一、项目储备不足、企业投资意愿不强、融资困难、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开工率不高,新增产业项目较少,县区间发展不平衡,投资后劲增长乏力。一是项目后续储备不足。截至目前,2019年基本建设项目谋划储备和在建、正在办理前期手续、计划建设的2000万元以上项目只征集到173个项目,且产业类、基础设施类项目相对较少,支撑投资增长的后劲明显不足;同时,县(市)区对谋划工作尚未引起足够重视,部分企业来年生产计划尚未审定,质量不高,影响全市项目储备质量。二是项目落地难问题突出。2018年1-8月份,全市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42个,本年计划总投资662亿元,到位资金292.85亿元,同比减少44%,仅完成年度招商引资目标任务49.64%。为促进企业投资,我市先后出台了《银川市关于进一步促进投资增长的意见》、《银川市推进产业园区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但总体来看,相对其他周边省市制定的优惠政策而言,对外来企业吸引力仍显乏力,企业落地意愿不强,重大战略项目、重大产业、新兴产业项目较少,营商环境还需要不断优化。
3.工业行业持续下降。生物制药行业:泰瑞全面停产,伊品生物1-8月产值下降30%左右;启元药业预计1-8月产值同比下降35%左右。羊绒行业:受融资影响,大部分羊绒加工企业无法收购原料,三大羊绒集团中荣昌绒业只是进行代加工,羊绒纺织行业25家羊绒企业目前仅有8家企业正常生产,1-8月产值同比下降61.5%。另外,灵武市、永宁县、贺兰县园区部分工业企业受环保设施不达标影响,出现大面积停产、限产。增长动能不足问题突出。由于受5.31国家光伏政策调整,目前隆基硅单晶炉开工率为80%,硅棒和硅片价格分别下降10%和30%。新兴主导产业项目缺失,同时工业投入持续大幅下滑,投产达效大项目“稀缺”,严重影响到当下及今后工业经济的发展。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动力不足。自1-5月份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正转负,呈逐月回落态势。受投资、工业等产业增长乏力,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趋缓,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等因素影响,居民即期和远期消费信心不足,1-8月份,占限额以上贸易业零售额比重近40%的汽车类商品零售额销售增幅同比下降9.3%,全市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面临一定压力。
三、推进措施
(一)坚持政策导向,加大政策落实力度。一是抓紧对接国家政策,再谋划一批项目,同时要全力抓好前期招商项目对接落地工作,国土、审批局需加快工作节奏,对该审批的相关要件需再提速,力争上半年对接的几个重大项目落地开工;二是紧盯自治区已出台的降低成本、金融支持、园区整合、“十项对标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吃透、学懂、运用好新政策,有针对性的解决银川市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解决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二)坚持创新发展,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深化“首都带首府+县(市)区”合作,主动承接北京市科技、金融、人才溢出资源,推进银川中关村双创园和“丝路经济园”建设及银川产业研究院各分院建设运行。鼓励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创新联盟,联合推动产业化项目。采取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或委托研发、科研成果来银转化和特聘专家等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进一步明晰园区产业定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延链补链强链,引导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着力压缩压减无效低效落后产能,引导企业腾笼换鸟、筑巢引凤,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
(三)坚持高端发展,构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力促进投资量、实物量、工作量“三量齐增”,确保60大庆、自治区和市级重点项目全面完成既定目标任务。采取自我筹集、向上争取、招商引资、融资借贷、社会投入“五方联动”,多元化、全方位、宽领域筹措项目建设资金。以民间投资增加有效投资,强化银政企对接,严格落实“促投资10条”“工业转型升级24条”等优惠政策,增强民间投资信心。提升招商实效,围绕做强“十大产业”和实体经济,积极推进与中建材、中节能、中国信息产业集团等企业合作,提高项目落地开工率。增强服务业拉动作用。稳步推进兴庆万达广场、新华百货东门购物中心等97个商贸物流项目建设。持续打造“银川欢乐购物季”品牌,激发消费活力。加快推动阅海湾现代金融和中关村双创园科技创新、丝路经济园非公经济集聚区等建设,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推动金融、物流、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发展“旅游+”产业,推进全域旅游,打响“丝路明珠、魅力银川”品牌。推动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实施好40个重大技改项目,改造提升煤炭、电力等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与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深度融合。聚力发展特色产业,重点推进石墨烯改性三元材料、导电浆料、银和大尺寸半导体硅片等项目,推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向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巩固发展优势产业,引导生物医药、纺织、羊绒等产业在延链、补链、强链、品牌提升上实现突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优化现代农业区域产业功能布局。壮大瓜菜、草畜、生态适水等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休闲观光、田园综合体等乡村旅游。推动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打造国际葡萄酒之都。
(四)坚持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不见面、马上办”,着力建设“全事项、全过程”标准化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政务服务“银川模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严格落实国务院、自治区减税政策,主动帮助企业争取优惠政策,切实为企业减负。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产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建立完善粮食功能区增减补偿机制、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加快制定《银川市政府债务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严格的债务举借审批机制,有效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推进更高层次开放。紧抓“一带一路”建设契机,加快内陆开放进程。发挥好银川-迪拜航线、国际货运班列等开放通道和“两园三区”等开放平台作用。加快复制自贸区政策,着力提升贸易便利化。加快银川公铁物流园口岸建设。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